精密机床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10-01-07 点击次数: 5555次
新中国建国60年以来,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在几代人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中国机床从zui初只能造车、刨、钻等单一功能的手动低档机床,到如今能成系列批量生产精密数控机床、多轴多联动多功能的复合数控机床、大型超大型重载高性能的数控机床以及成套生产线。
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新中国“二五”工业化时期,国家急需一大批高精度精密机床,面对风云变化的大环境,当时毛泽东主席就曾指示:要自力更生,走自己工业发展的道路。1960年,在全国精密机床会议之后,中央决定成立由国家计委、科委、一机部、二机部等大部委的领导组成“精密机床规划(6人)领导小组”,由*副总理直接领导,并在一机部二局(机床局)设立战役办公室,从此,吹响了向精密机床进军的集结号!这场战役的目标是用10年的时间(1960~1970)经过攻关、自主研发拿下一批高精度的精密机床、关键零部件及相关的检测仪器,逐步实现国产化。
北京机床研究所是当年一机部综合性的大型直属研究所,在机床工具局直接领导下肩负“攻坚、参谋、组织、服务”的职能。在当年“精密机床战役”中,除承担起草发展规划,用户需求调研,进口样机全面性能试验和举办研修班等行业工作外。
高精度精密零部件(例如:高精度线纹尺,Ⅰ级、0级精密丝杠副、0级精密蜗杆副、精密主轴部件、精密转台等)是精密机床的核心,它对精密机床的定位精度、精度保持度、工作性能及可靠性都产生直接影响。当年世界上只有瑞士、美国、英国、德国、前苏联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精密机床战役在全国布了一批研制和批量生产的基地,并在上海机床厂、昆明机床厂、沈阳机床厂、武汉重型机床厂、重庆机床厂等兴建了十几个恒温车间。经一机部批准,在北京机床研究所内组建了北京精密零件厂,并在安定门内方家胡同51号院内改建了恒温车间,还成立了精密工艺试验室。那时,我在该试验室从事高精度丝杠副的技术攻关、工艺试验和随后的批量生产技术工作。我们和有丰富生产经验的技术工人组成“三结合攻关组”.在工艺试验和攻关过程中,我们分析、消化、吸收了国外相关文献,还带着有“人事档案”的介绍信(这是当年的行规,有点神秘)到参与战役的兄弟单位的恒温车间现场相互交流取经(一点不保守),取长补短,不断摸索实践,不断改进。经过几年的苦战攻关,北京精密机床零件厂终于在“高精度基准纹尺”、“车削、磨削精密丝杠副”、“精密主轴套筒部件”、“光学读数头”等项目,攻克核心技术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产。其中“0.5~1μm/1000mm金属线纹尺”、“Ⅰ级/1500mm调质车削精密丝杠副”、“0级/1000mm淬硬磨削精密丝杠副”、“00级/Jcs001特高精密千分尺丝杠副”等产品,逼近和达到当年的水平,成了为精密机床配套的那个年代的主导热门产品(被成为点心)。因为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产品供不应求,有不少急需的主机厂拿着机床局的批条来订货。北京精密机床零件厂的“点心”不但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代精密机床提供了关键零部件,在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的同时,也为北京机床研究所创造了大量的财富。